
在谈这个问题之前,我们首先需要理清楚什么是版图,什么是领土。
于我们现代人而言,版图与领土是一个意思,就是国家控制和管理的实际区域,但从中国古代史的角度来讲,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。
汉代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有这么八个字:"以天为盖,以地为舆。"其字面意思就是,以天为车盖,以地为车厢,遨游四海九州,怡然自得。它的本意是一种道家思想,并融合释、儒、道、阴阳等学说,旨在构建顺应自然的天道治国理论。
古代的王朝俱秉持天下观,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既然以地为舆,那么古人所称的舆图就是地图。
值得注意的是,舆图、版图和领地依然不是同一个概念。
我们已经知道舆图指的是地图,记录的是山川河流、行政区域等地形图,那么版图指的是什么呢?版在古代指的是户籍,也就是人口,它画的是每个行政区域的人口以及土地的情况,目的是方便征收赋税或是驱使百姓服役,起到的是一个管理作用,而非现代意义上的等同于领土的概念。
这个概念一直到清朝前期都没有发生变化,《清史稿.何国宗传》里说:“国家抚有疆宇,谓之版图,版言乎其有民,图言乎其有地。”
或许有人还是不明白,既然版指的是民,图指的是地,版图指的不就是国家固有领土的意思吗?
实际上两者的意思差远了。在天下观的主导下,古人认为天下都是中国的,中国是世界的中心,以天朝为中心辐射万里。这就是古代王朝除了固定统治的行政区域外,还有藩属国的原因,为了有效的管理那些藩属国,唐有都护府,明有宣慰司,形成了以华夷秩序为基础的宗藩关系。
这套体系最核心的思想就是,以天朝为中心,不只是政治、文化要学天朝的,连藩属国国王的继承都必须接受天朝的认可,如要是没有经过天朝的册封便贸然登基的,则视为非法,是可以将他推翻的。
这套体系到了明朝正式制度化,朝鲜、琉球、越南、缅甸等国的国王,需要通过与明廷的朝贡而获得册封,承认其合法地位。
我来举两个典型的例子,洪武十四年,朱元璋平定云南后,在云南以西设置了六个宣慰司,分别是孟养宣慰司(注:辖境相当于今天缅甸八莫,伊洛瓦底江以西,那伽山脉以东地区,治所在今缅甸孟养)、木邦宣慰司(注:辖境相当于今天的缅甸掸邦东北部地区,治所在今缅甸兴威)、缅甸宣慰司(注:当时是缅甸的阿瓦王朝,其地在今天的缅甸曼德勒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)、八百宣慰司(注:其地在今天的缅甸掸邦东部和泰国清迈地区)、车里宣慰司(注:云南西双版纳)、老挝宣慰司(注:其地在今天老挝境内中部),这六个宣慰司又统属于云南三司(注:即都指挥司、布政使司、按察使司)管辖。
从朱元璋设立的这六个宣慰司中不难看出,天朝以保护藩属国为由,是派了兵过去常年驻扎在当地的。
另一个例子是永乐七年,郑和率团第三次下西洋,途经锡兰(注:今斯里兰卡)时,国王亚烈苦柰儿对明廷赏赐的财物不满意,狮子大开口索要金银。
别看郑和只是个太监,动起手来毫不含糊,直接把亚烈苦柰儿捉回了中国,听由朱棣处置。
朱棣的处置意见是削职为民,下诏为锡兰另择明君。
在朱棣眼里看来,什么是藩属国的明君呢?就是要听话。在他执政期间,差郑和六下西洋,其目的就是“耀兵异域”,那些海外的邦国太远了,也太偏僻,我虽统治不了你,但主从、宗藩关系必须得分清楚。
清朝继承了明朝的这套宗藩制度,实行以天朝为中心,所谓万邦来朝,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。
现在,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看版图、领土,它们还是一个概念吗?
完全不是了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在天下观的指引下,天下都是中国的,还需要在宗主国与藩属国之间划边境线吗?确实没那必要。
但是到了晚清,世界格局变了,特别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,如果还奉行那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,就变成了自足自满、骄傲自大、不思进取了,在别人已经比你强大的前提下,如果还坚持认为天朝是世界的中心,事实上就是无视外部的发展,以遮蔽耳目的方式来满足幻想,这就与现实脱钩了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认定、明确哪些疆域是中国固有的领土就变得非常有必要了,因为如果你不指定、不明确的话,别人就会堂而皇之的过来抢,反正不是你的,我为什么不能抢呢?
最典型的例子是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的事件。
事件的起因是,1871年12月,60多名琉球人在乘船途中遭遇台风,最终被风吹到了台湾南部,登陆后其中54人被台湾土著杀害。1873年11月,日本政府派外务卿副岛种臣出使中国,向清廷总理衙门质询。
当时接待日本使团的是总理衙门的大臣毛昶熙,他说了一句:“杀人者皆生番……皆不服王化。“
清朝对外部有生番和熟番的区分,熟番就是在清廷的管治之内的百姓,生番是指他们管不到的那批人。日本人就是抓住了这个外交上的漏洞实施侵略的,既然是你管不到的地方,那就是无主之地,别怪我要派兵上去了。
日本就这样侵占了台湾岛,最后的结局是,日军撤出台湾,但清廷赔偿了五十万两白银。
这起事件让清廷一下子明白了界定领土的重要性,当时列强环伺,除了沿海之外,北边还有俄国呢,如果不划定国境线,这样的事件还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。
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版图这一概念从模糊的疆域观念(或者说天下观),就转变成为了现代意义上的领土概念,并被明确作为国家主权的象征。
到了民国,执政者对领土意识更为强烈,在民国建立仅二十五天后,便颁布了《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》,明确大中华领土无论现在及将来,均受同一政府之统治。1914年,《中华民国约法》进一步明确了帝国疆域和民国领土概念,宣告了版图向现代领土的彻底转变。
说到这儿,本文的这个问题应该已经讲清楚了,我们正式确立领土、划定国境线是在晚清时期,在此之前,历朝历代都没有领土的概念,只有舆图和版图之分。换句话说,现在我们看到的历朝历代的地图,其实是后人根据当时每个王朝的实际统治区域来绘制的,但如果古人地下有知,他们断然不会承认我们为他们绘制的历代的地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