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必须声明,评价艺术作品需要抛开政治因素,其次,她是一部外国电影,需要把一群中国人说英语的不适感屏蔽掉,做到这两点后去看这部电影的话,你会发现她没有如网友评价中的那么差。
与所有好莱坞电影一样,她的思绪是天马行空的,很多人都说不符合真实历史,需要注意的是,这不是历史片,她只是借历史的壳演绎的一个关于女性成长的故事。也有人说,历史细节也是不相符的,第一次觉得看不懂中国文化了?不可否认,这一点确实是欠缺的,你想要外国人完完全全的弄懂中国文化,不免有些强人所难,别说外国人了,我们自己搞懂自己的文化了吗?回想一下电视上热播的那些电视剧,无论什么朝代,衣服都是同一款式,明艳亮丽,无论什么朝廷,见到当官的都称大人,那才是对中国文化最大的侮辱。
再说到电影本身,《花木兰》是一部商业童话电影,而且其表现形式是完全好莱坞式的,简单而直接,说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孝,听凭父母之言、媒妁之约,其次是忠,忠于父母,忠于家庭,忠于丈夫,这是赋予女性的最好的品德,脱离了这些,就会使家族蒙羞。但花木兰的内心显然不想做那样的女人,于是当机会来临,她义无返顾地披甲执剑,替父出征,最终完成了蜕变,为国、为乡、为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并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。
好莱坞的商业大片从来都离不开一个字——爽,说穿了好莱坞的大片就是爽片,且屡次不爽,你明明知道那个结局是怎样的,但对观众来说,结局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那个过程,为了观影中的那种“爽”的感觉。
《花木兰》并非没有内涵,影片从始自终都在强调“忠勇真”,从起始的忠于父母、忠于家庭、忠于丈夫,升华为忠于国家,从人物塑造上来说完成了蜕变,到了战场上,又完成了勇于挑战,真于自我的升华。真于自我,勇于活出自己的个性,一直是西方电影中标榜的东西,也是观影中一个“爽点”,在《花木兰》中同样得到了体现。
这部电影在国外的评价是不错的,原因无非是沿袭了好莱坞的故事风格,能够让国外观众所接受。但到了国内,评分几乎到了烂片的程度,她真的烂吗?
我的理解是,她没有那么烂,评分低只因为她拍的是中国的故事,于是大多数观众用一种欣赏中国故事的心态去观影,结果大失所望。但如果换个角度,用一种我们惯有的欣赏好莱坞大片的角度去观影,就会觉得没那么差。
当然,《花木兰》并非没有缺点,在观影过程中,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巩俐饰演的巫婆,她简直是以玄幻小说中“魔”的角色而存在,能变身、会法术,她的战斗力在影片的设定中可以说是无敌的,那么强大的一个角色,为什么要屈服于柔然人,而要去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在社会中的地位?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,那么强大的一个角色,居然死在一枚箭下,她用魔法挥不开那支箭吗?
还有一点,柔然人为了袭击皇城,掩人耳目,居然与边境守军展开一场正面对决,最后在花木兰的干扰下,差点在雪崩中全军覆没,这一点本身就不太合理,更神奇的是,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柔然的可汗依然极速地带人出现在了皇城。从边境到皇城,没有其他城池,其他守军了吗?
这样的剧情设定十分突兀,不太合理,但不得不说的是,依然瑕不掩瑜,花木兰拯救了皇城,拯救了皇帝,在好莱坞式故事的推动下,完成了拯救帝国的使命,很爽。
故事结束时,甄子丹饰演的将军对花木兰说:“陛下等着你的决定。”此时,花木兰,嘴角微微一弯,望向天空,她没有回答,是旁白替她做出了回答:“女孩成了士兵,又从士兵成了将领,从将领成了传奇。”
是不是很酷?这样的场景在中国影视剧里面是极少出现的,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,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场景,国家对一个女人从军的肯定,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荣誉,何况皇帝册封了她,她没有理由拒绝,也没有理由不感恩戴德,怎么可能会是“陛下等着你的决定”?
这其实就是文化的差异,这种差异让我们在看好莱坞大片时,会感觉到很新奇,很爽很酷。还有一句话是柔然可汗在跟花木兰决战时说的,“拯救王朝于水火中的女孩”,这样的设定在中国的影视剧里也很少见,如果是国内拍的电影,不会出现“拯救王朝于水火中的女孩”的这样的设定,一定是在男主的辅助下完成的,即便是所谓的大女主剧,也不可能脱离男主辅助这一模式,因为我们的文化不允许出现那种“拯救王朝于水火中的女孩”。
既然我们可以接受这种爽点,或者说这种好莱坞式的剧情设定,以及好莱坞式的故事,为什么不能以好莱坞大片的角度去接受《花木兰》呢?
最后再多说一句,事实上真人版《花木兰》是一种大胆的尝试,而对我们来讲,可以借鉴的地方实在太多了,无论是讲故事的方式,还是对人物的设定、观念等,文化输出不是一句口号,如果要实实在在地去做,不是要让外国人去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,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,我们需要去思考或解决的事情是,找到东西方文化的共通点,或者说是共同点,从而去打通它,用另一种方式使我们的文化得以输出。从这一点上来说,难道《花木兰》不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