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清钱王》写作原因:世人只知胡雪岩,不识云南有王炽

2019-03-22 2,407 0

胡雪岩很火,一提起这个名字,几乎人尽皆知。但是提起王炽,几人知道?

实际上王炽与胡雪岩相比起来,虽说所走之路不尽相同,但仅以商业上的成功而论,丝毫不输胡雪岩。而且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一品红顶商人,胡雪岩是二品。

然奇怪的是,市面上写王炽的书极少,关于他的小说几乎找不出来。

这就是我写《大清钱王》这本书的原因所在,下面的这段文章其实是《大清钱王》一个序言,主要阐述了我写王炽的三个原因,也可以当作读者为什么要了解王炽的三个重要的点。

一看这标题,也许有些读者会会心一笑,你这是要拿两位晚清巨商来作比较吧?

其实不然,人都有优缺点,胡雪岩也不只是会钻营、会逆势而上的奸商,他所做的事情同样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的,而王炽也不完全是完美无缺的大善人,所谓的生意人,都是将利益放在首位,无利何为商呢。

事实上除了商人外,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利益去努力奋斗,关键是你在逐利中做了什么,又在得到了利益后做了什么。中国有句古话叫有所为有所不为,其实这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的标准,相信不管是胡雪岩还是王炽,每个读者心中都各自都一个评价,这里我不赘言了。

本文作为一个序言,只是想通过胡雪岩引出王炽,并且想发出这样一种声音:胡、王二者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,如果世人只知胡雪岩,不知云南有王炽,从某个角度来讲,也是一种悲哀。

我这么说有三大理由,下面我一个一个来阐述。

首先,王炽的经历有励志的效果。他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,父亲死的时候也不过十四岁,母亲变买了陪嫁的首饰给他去学做生意。说到这里,我想提醒诸位的是,当我们与王炽易地而处,在我们得到了一笔有限的资金后,首先想到的是什么?

我想很多人想到的是出去找一个可靠的地方打工,利用这笔有限的资金来作为生活费。作如此想的人肯定占大多数,当然这也是无可厚非的,因为这世上没有一种生意是稳赚不赔的,它是有风险的,万一把母亲用首饰变买来的钱赔得血本无归,这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呢?

人生的道路便是如此,不同的想法成就了不同的人生道路,王炽身处晚清政局最为动荡,资本主义空前发展的时代,他看到了希望,老老实实地利用有限的资金,用一根扁担挑着货物,走街穿巷做买卖,不辞辛劳积攒百多两银子后,便开始利用动乱的时局,从中获利,一步一步走向成功。

这不就是从草根走向成功的典型例子吗?这样励志的正能量的故事,不管是放在哪个时代,都是十分需要的。

其二,王炽的经商经历富有积极意义。他有一句名言,叫做“说我,羞我,辱我,骂我,毁我,欺我,骗我,害我,我将何以处之?”,下一句是答案,也是他处世的方略:“容他,凭他,随他,尽他,让他,由他,任他,帮他,再过几年看他!”

这句话不由让我想起了布袋和尚的一句名言,同样经典,涵义也是相差无几:“大肚能容,容天下难容之理。开口常笑,笑天下可笑之人!”

当然,每个人生下来不可能就是圣人,在达到这样的一个境界之前,必须要经历人生的风风雨雨,甚至可能会做一些不该做的事,经历的越多,可能悟的就越透。

王炽在积聚财富做各种善事之前,首先就是要把生意做大,没有钱资何来做善事之本呢。总的来看,王炽在生意场上的理念也分两步,第一步是官之所求,商无所退。

关于这一点,我在正文里会努力把它讲透,原因很简单,王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一品红顶商人,胡雪岩只是二品,屈居其后。官之所求,商无所退是他经商的根本,也是他成功的主要因素。

也许有读者看到这里,又会会心一笑,说白了不就是贿赂嘛!

其实不然。官之所求,商无所退,放在王炽身上其实是一种策略,举个简单的例子,法国攻打清廷驻越的部队,中法战争爆发,当时的清廷国库空虚,根本拿不出钱去国外打仗,云南巡抚岑毓英愁白了头发,没办法去找王炽商量,王炽听了后二话不说,拿出了六十万两

银子,给岑毓英作军饷,支援他出关。

这相当于雪中送炭啊,岑毓英自然会感激他,甚至跟他做朋友,如此一来政商关系自然而然就成立了。

有这样一种胸襟为前提,到了后期,他的经商理念就会很自然地过渡到另一个阶段,即人弃我取,人需我予。用现代的话说就是,人家不要的我去拾取,人家需要的我会给予。

也许有的读者会觉得奇怪,这是做善事还是做生意?

其实善事也可以做成生意,关键在于怎么做。

同样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,在光绪初年,唐炯奉命督办川盐,改善川盐的生产,可任何一样改造都需要钱,偏偏当时的政府没钱,盐茶道的官员同样是急白了头发,到处找人筹集资金。然很多商人认为,一件商品从改造、生产再到投入市场,需要很多年时间才能见成效,甚至有可能还会亏本,所以当时没人愿意花钱去投资。

在所有人都不愿去染指川盐的时候,王炽出手了。

当时王炽的同庆丰票号刚刚成立,实际上他也没多少钱,拿出这笔钱给唐炯后,有可能他自己就身无分文了。但是大生意人都具有大胸怀,王炽还是千方百计筹足了十万两银子,交到了唐炯的手上。

为什么要这么做呢?这里面有个玄机。

票号相当于现在的银行,一家银行要想吸引客户来存兑,你得有信用度和知名度,没有这两样东西,你就算浑身是嘴去游说,人家也只会把你当传销。王炽的银行刚开张不久,两者都不具备,他就看准了茶盐道需要钱的这个时机,花十万两给自己做了个大大的广告,向世人宣告,同庆丰是有实力的!

这是做生意还是做善事?

说到这里,又想到一句老话,叫做予人玫瑰,手留余香。你帮了人家,人家自然也会铭记于心,并在适当的时候回报。王炽不仅帮了唐炯,还给自己做了个大大的广告,他的银行不兴旺起来那才叫咄咄怪事!

当他的经商理念到了这种境界时,已于上文提到的那句名言不远了,因此他的经商经历颇有积极的意义。

其三,就是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。当王炽成为一代巨商的时候,他则把目光放在了国家和民族的高度。他花巨资从法国人手里买回了滇越铁路的管理权,使云南铁路不用再受外国人的支配;又出大价钱与官府合资兴办云南铜、锡矿业,使地方工业免遭洋人染指……等等事体,说明他是一个拥有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怀之人。

这是政治,但更是生意,大生意人做的大生意。

也许有读者还会怀疑,这也算是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怀?不过是官商合作的老套路罢了!

我还是回到上文提到的一句话: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利益去努力奋斗,关键是你在逐利中做了什么,又在得到了利益后做了什么。有些人为了逐利,不择手段,坏事做尽,而有些人在利己的同时又能利人。说白了没有人生下来就愿意去当坏人,走什么样的路,不是人品问题,而是策略和智商问题。

以上三个原因,我想足以让读者去了解王炽,当然也应该有了足够的理由来阅读本书。走近王炽,走近这位赫赫有名的大清钱王,从此开始吧!

本文摘自《大清钱王》序言

相关文章

最近的一些杂感
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作品《国家为什么会失败》
历史上每个朝代都只有一次真正的改革
随着年龄的增长,对历史的观点也在改变
说一点《泊秦淮》的一点小感受
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经历

发布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