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府机构臃肿,冗官冗员、
人浮于事
现象突出,一直是封建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。事实上在每朝每代,都有清醒的官员提出裁汰冗官,也有清醒的皇帝提出改革官制,清理可有可无的部门,精减官员人数,以减少财政开支,减轻百姓负担。
明朝嘉靖时期,国家财政入不敷出,于是在朱厚熜的主持下开了个财政会议,当时有个叫刘体乾的官员提出:“丰财之道,惟在去其害财者。”
意思是说,想要增加财政收入,只有铲除谋财、损害国家利益的人才行。
那谁是谋财、损害国家利益的人呢?
刘体乾说,当下损国害财最大的群体就是官员。他的理由是,官员本质上是管理者,他们本身不会生产财富,只会消耗财富,官员多了财政支出自然就大了,这就叫做冗官冗费,只要这二冗一除,国库自丰,就这么简单。
朱厚熜听了吗?他当然没听,当时主政的是严嵩,众所周知,那是个巨贪,严嵩被抄家时,抄出了黄金一万多两,白银两百多万两。
从这个角度去看冗官问题的话,其实冗官的危害远不止刘体乾提出消耗财政的问题,因为在封建体制下,由于权力没有被限制和监督,权大于法,自然就会产生腐败,所以官员问题不只是“二冗”,还有贪污,可能贪污比“二冗”问题还要严重一些。
我们都知道张居正是明朝改革第一人,其大刀阔斧的改革,成功为明朝续命几十年,是公认的好官、改革家。但是在张居正被清算时,也从他的家里抄出了黄金万两,白银十多万两。
好官都贪,更别说是贪官了。
那么明朝有多少官员呢?文武官员加起来十二到十三万左右,光是官员的开支每年都得一千多万两银子,他们贪了多少就无从计算了。
官员的俸禄支出是一千多万两银子,具体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?这里我来给大家列组具体的数字:
明朝财政收入的高峰值是在万历中期,约为两千万两白银,其次是宣德、洪武、永乐等时期。至明武宗正德时期开始,到嘉靖、天启、崇祯等时期,收入年年减少,一般只维持在450万到500万两之间。
也就是说,到了明朝后期,财政收入已经支撑不起官员的开支了。但更要命的是,这时候衙门机构的官员越来越多,皇亲贵族吃饱了没事干,光生孩子去了,这部分的人口也越来越庞大,再加上边关越来越乱,军费支出累年增加。所以到了崇祯后期,财政赤字,国库空了,朱由检穷得没办法,到了向大臣借钱的地步。
类似这种财政收入年年减少,但国库的支出反而越来越巨大的例子,并非只是明朝的个例,几乎是历朝历代都存在的。
无论是宋朝的王安石还是明朝的张居正改革,他们改革的方向无一不是向官员开刀,原因无外乎一点,养的官员多了,国家和百姓的负担就重了,这其实是人人都心知肚明的一个道理,但为什么冗官冗员的问题一直存在,无法治理和解决呢?
其实“改革”二字没有那么高大上,我们用浅白一点的话解释就是,要将财富重新分配,从富人手里拿钱出来,分配一些给穷人。
那么有人愿意吗?
自然是没人愿意的,这是人性决定的,别说是那些掌着大权的人不愿意,就算是我们这样的普通人,哪个会乐意把自己兜里的钱拿出来,去分给别人呢?
所以历史上的改革为什么会屡屡失败?正是因为触及到了权贵的利益。
有人可能会问,皇帝亲自抓改革也不能实现吗?
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后,不仅全力支持王安石,后来王安石被弹劾下台后,他还自己一手抓改革,但遗憾的是,还是失败了。
改革的阻力太大了,可以说每往前推行一步都困难重重。
我们在上一章中曾提到,科举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,每三年的科举只能录取约一百个进士名额,这些考上进士的人,一步登天,进入上流社会,成为权贵阶级,巨大的财富在他们当官的那一刻起便向他们集中,这些即得利益者,怎么可能会放弃自己的利益?
那情形就像是狼咬着自己嘴里的肉一样,是不可能轻易松口的,皇帝的权威虽大,但偌大的中国是靠谁在管理的,皇帝的权威是靠谁在衬托的?自然是官员,如果那些即得利益者全部站出来反对,皇帝也架不住这种内部的混乱。
况且,从本质上讲,皇帝和大臣们的利益是一致的,只是大地主和小地主的区别而已,所以在很多时候皇帝都不会去破坏即得利益者们的权益。
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,每个朝代都有上百年的统治史,但像样的改革都只有一次且都是以失败告终呢?原因就在这里。
由于封建专制体制没有自我革新的能力,几乎绝大多数的皇帝和臣僚们,都只是守着祖宗的旧法缝缝补补,于是就陷入了王朝更替的死循环,每一个新兴王朝的崛起,都不过是打倒了一批旧权贵,又起来一批新权贵罢了,换汤不换药。
我经常说,我们的历史不一定总是在前进的,有时候会倒退,正是源自封建王朝的体制没有纠错和更新的机制,那一套体制它是封闭的,容不下任何杂音。在里面的是一批利益一致的大小地主,谁想要进去分一杯羹,或是指责他们拿得太多了,要求他们少拿一点,他们都会跟你拼命。
在这样的一种体制下,冗官冗员问题能得以解决吗?
答案是不能的。
在明嘉靖的时候,俺答包围了北京城,后来俺答退兵后,有人趁机提出裁减政府官员,以增加财政收入。当时朱厚熜也确实感受到了来自财政的压力,于是同意了这一建议,下诏精减机构,裁汰冗员。
最后裁了些什么人呢?裁了些临时工,没有涉及到一个正式官员。
别看朱厚熜天天修道炼丹,想着长生不老,其实他心里非常清楚,他跟那些官僚的利益是一致的,是自己人,是动不得的。
既然官僚是自己人,动不得,那么在政府机构的官员满员、足额之后,能不能不再收录?
也不行,而且是绝对不能停止招收官员的。
在上一章中我们讲到,科举的本质是为了统治的稳定,如果把那些寒门晋升的路给堵死了,断了他们的希望,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就多了,是会乱的。所以,即便是在衙门机构的官员已经足够了的情况下,也要硬着头皮继续招收官员进来。
那官员太多了,安排不下怎么办?
好办,一是增加机构,二是增加闲职。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清闲衙门,以及很多官员不用做事只领俸禄的原因。
还有一种情况是,一些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,表现突出者政府需要出面扶持,作为人才引进的一种方式,破格录用进入官僚团体,比如明朝的时候,有
一些比较出众的艺术人才或工匠,皇帝特别欣赏他们的才华,给他们一个闲职,寄禄在锦衣卫。
所谓的寄禄,说难听一些,其实就是官场的寄生虫,没什么实际用处,也不需要干行政上的工作,但照样月月都可以领工资。
还有是通过读书考上来的、有些关系的世家子弟,或者是通过关系进来的官二代,他们同样没什么实际能耐,但这部分人祖辈都是当官的,跟皇帝属于是利益共同体,不能得罪他们,有福同享嘛,官员的子弟怎能让他们吃苦呢?必须得把他们安排进官僚团体内,但一时半会儿没地方安排官职怎么办呢?也以寄禄的方式塞入官场。
新晋的进士、优秀的文艺人才、官二代等不断地塞进来,再加上权力没有监督和限制,一群即得利益者牢牢地把控着朝政,死活不肯松手,这就造成了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,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,冗官冗员越来越多的现象。
这种现象在封建社会特定的体制下,几乎可以说是个死局,是没有办法彻底解决的。
本文首发于公众号:萧盛的历史领地,原创文章,谢绝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