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年,文化市场(包括图书公司倒闭)渐渐衰落的时候,作为像我这样的作者(毕竟也算是出了不少书的老作者),影响还不是很大。 但是今年,图书市场可以说是非常惨,可能受到经济环境的冲击吧,看书的人明显少了,很多新书根本卖不动。 一个老编辑讲,现在刚出版的新书,如果能卖个两三万册,就可以算是畅销书了。 这个数字非常令人吃惊,要知道我们是一个有十四亿人口基数…
从 80 后往前推,活着的这几代人,都是被驯服了的。 从文明发展的进程来说,不满和逆反才是文明发展的主动力。 所以,要使国家步入更文明的阶段,只能靠后代了。 但我们这一代偏偏处在夹缝里,是最难受的一代,既想后代有想法有叛逆心,又恐他们被社会唾弃,既想他们去考编,心里偏又清楚,编制越珍贵社会越落后的道理,始终处在彷徨和焦虑中。 希望下一代不会有这样的…
《国家为什么会失败》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,德隆·阿西莫格鲁的著作。 本来我这种数学白痴是不会看经济领域的书籍的,但这本书从制度层面论经济,还是能看得进去的。 有个问题是,政治决定经济还是经济决定政治,有人认为这是鸡生蛋、蛋生鸡的问题,讲不清楚,其实不是的。 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说,王朝建立后,是绝对的政治决定经济,一个政策能让一个行业生,也能让一个行…
人性是最经不起考验的,可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却一直在死磕人性,于是就进入了王朝迭代的死循环。 都说读史明智,难道那些豪门权贵读的书会少吗? 可为什么连老百姓都急了,他们不急,老百姓要改革,他们不改? 事实上亡不亡国影响的只是百姓,豪门权贵不会受到影响,只要捞的足够多,亡国前亡国后都不会耽误他们享受,这也是每个王朝基本只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改革的原因,阻力…
明朝的这本朝代史,已完成政治部分,现进入经济部分的创作。 这部分最难的是中后期进入高速发展的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期,我不想人云亦云,所以必须得有足够的数据和资料支撑,要解决为什么会萌芽,为什么只是萌芽,然后芽枯萎了的问题,所以最近查阅了不少数据。 发现从嘉靖到万历时期,通过贸易顺差,白银流入中国的速度可以用大水漫灌来形容,且这种贸易顺差是占绝对地位的,…
历史上每个朝代都只有一次真正的改革 唐朝是德宗时期的杨炎,宋朝是神宗时期的王安石,明朝是万历时期的张居正,特征是都在王朝的中后期,积弊非常严重时进行的,且基本都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。 王朝前期所谓的某某新政、某某中兴,那不是改革,那叫开放。 如果一个王朝能有两次真正的改革,一般就能挺过三百期,可惜的是没有。 原因也简单,越到后期,积弊越重,改革越难,…
不知道为什么,对历史上的那些战争越来越没有感觉,不会生出热血沸腾的那种骄傲,眼里看到的是一场场屠戮。 那一次次朝代更迭中,几百上千万的人战死,十室九空,然而换来的是旧权贵倒下,一帮新权贵的崛起,而百姓的命运和地位,几千年来从未有过变化。 那么这有什么值得歌颂、骄傲的? 那么多人的死亡,换来的是一次次的死亡循环,哪来的自豪感? 整部中国史,看不到一次…
现在看来,商女不知亡国恨的“商女”不一定是贬义的 第一,《玉树后庭花》跟商女没一毛钱关系,第二,亡国不亡国跟商女也没一毛钱关系,为什么要去鄙视商女呢,以什么样的理由去鄙视? 读书的时候读到这首诗,一直恨商女无知,现在回头去看,大概是那时候自己无知吧,亡国时最苦的恰恰是底层,为了活下去唱这首歌,何罪之有!
今天在朋友圈看到2024 年中国作协会员公示,我点进去了,因为今年我申请了。 之前我曾说过这样的狠话,如无特殊原因,不会去申请。 因为随处可见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很多都是自费或靠政府资助出版的书,觉得没必要凑热闹了吧。 今年申请是因为加入后宁波市政府有奖励,唉,在此一声叹息! 现在我被自己的这一行为恶心到了,为什么要为这点奖金去申请? 同时也被他们…
最近在写一本明代全史,叫《明朝的裂变:大明王朝的两张面孔》,今天写到朱棣对皇太孙朱瞻基的教育,心生感慨。 在我看来这可能是最好的教育,比那些思苦见贤的品德教育要好过无数倍。 朱棣不只是让朱瞻基读书,十二岁时就带他去巡北(从南京走到北京),一路上让他体验民间是怎么耕种生活的。 十三岁让他留守北京,开始实际接触政务,十四岁拉他一起去巡视漠北,但旅途中配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