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在朋友圈看到2024 年中国作协会员公示,我点进去了,因为今年我申请了。 之前我曾说过这样的狠话,如无特殊原因,不会去申请。 因为随处可见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很多都是自费或靠政府资助出版的书,觉得没必要凑热闹了吧。 今年申请是因为加入后宁波市政府有奖励,唉,在此一声叹息! 现在我被自己的这一行为恶心到了,为什么要为这点奖金去申请? 同时也被他们…
最近在写一本明代全史,叫《明朝的裂变:大明王朝的两张面孔》,今天写到朱棣对皇太孙朱瞻基的教育,心生感慨。 在我看来这可能是最好的教育,比那些思苦见贤的品德教育要好过无数倍。 朱棣不只是让朱瞻基读书,十二岁时就带他去巡北(从南京走到北京),一路上让他体验民间是怎么耕种生活的。 十三岁让他留守北京,开始实际接触政务,十四岁拉他一起去巡视漠北,但旅途中配…
在上篇文章里我提到,历史上那些所谓的起义、革命等事件,本质上是一次利益的再分配。历史上无论哪个朝代,几乎无一例外都存在这么一个规律:发展经济——土地兼并——贫富差距拉大——起义、革命之中不断地循环。那么问题来了,为什么会一直循环,三千年的王朝史,人们还没看透质本质吗?答案是令人绝望的,在三千年的古代王朝史中,几乎没人看透。其实中国的思想史、哲学史的…
历史上那些所谓的起义、革命等事件,本质上是一次利益的再分配。 除入侵外,起义、革命往往是底层过不下去了,所以揭竿而起,从而使另一个新政权诞生。 新政权刚建立的时候,往往是最纯粹的,倒不是那时候的人心最粹,只不过百废待兴,新政府尚不稳定,所以必须要加紧建设,发展经济,使百姓的日子好过起来,只能日子在越来越好,让人们看到希望,才不会乱。所以,无论哪一个…
如题,写作其实是自己挖坑又填坑的一个过程,这个过程很辛苦,因为你要不断地挖,挖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这个坑的合理性、接受度以及是否有意外、是否完美等等因素,挖完了之后,就得填,填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到挖坑时的合理性、接受度等那些因素。 其实在写《大清钱王》 时候,我就已经有这个挖坑填坑的感觉了,说实话,如果在写作过程中有这个挖和填的真实感受,说明你很清醒,…
马伯庸的书看过不少书,《长安的荔枝》最有感触,可能是有类似的经历吧。 三十几岁的时候毅然从某机关辞职出来,至今仍觉得那是个正确的决定,因为受不了那一眼能望到头的日子,心里明白作为一个小人物,无论你做了多少事,都与你无关,都改变不了身份,说穿了如果继续呆下去,注定了会荒度余生。 后来写《衙探》的时候,主人公归海舟因身份卑贱,为无法步入仕途耿耿于怀,后…
当下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,所谓的综合国力包括军事实力、经济实力以及文化实力。 文化对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有多重要呢?个人认为,在和平年代文化的输出,不亚于战争年代的侵略,不同的是,战争时代的攻城掠地是靠炮火和生命换来的,而和平时代的文化输出,则是一种细雨润无声的浸润,当全世界都认可并接受了你输出的文化,那么毫无疑问,一定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。 从…
我们大概都听说过,明代的万历帝在位期间,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,即所谓的“万历三大征”,分别是宁夏之役、朝鲜之役以及播州之役,播州之役是万历三大征的最后一次战争。 或许在万历帝眼中,朝鲜战争都打下来了,拿下区区一个播州土司领导的土政权轻而易举,事实上当时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,这场战争应该是三大战役中最容易的一次。 谁也没想到的是,战无不胜的明军,…
或许很多人会以为,写历史的作者就是对过去历史的梳理、解读,如此而已。 其实不然。由于你对历史的了解,通过历史的长河兴衰的过程一目了然,这时候便会发现一件十分悲观的事情,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,这五千年的时间是一直往前奔流的,按理说,经过五千年的发展,这个国家应该无比文明、无比发达,可事实却不是如此。 五千年来,我们有进步,何谓中国,中央之国也,那是我们…
《水浒传》是我国的四大名著,流传了上千年,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学巨著,近日有人声称,这本书有毒,得移出课本。 四大名著在我国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? 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,是我们这个国家的一份巨大的文学宝藏,如果他有毒,那么我们这个国家、这个民族还剩下什么? 除了问我们还剩下什么外,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,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? 喜洋洋和灰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