压抑的《八佰》憋屈的历史

2020-08-26 2,011 0

影片全程给人的感觉就两个字:憋屈。

当然,这憋屈并非是对影片的否定,而是来自于那段历史。

苏州河两岸,一边是纸醉金迷的“天堂”,一边则是血肉横飞的地狱。观影时,似乎并不是我们后人来回顾那段历史,而是苏州河对岸居住在租界里的人在现场看戏,这种呈现给人的感觉实在是太难受了,他们有的在打麻将,打牌之余时不时地调侃一句时局,有的在说家长里短,有的拿摄影机记录……觉得他们居住在租界里就像生活在另一个世界,而外部那个世界的战争则跟他们没多大关系。

这种难受的感觉是导演故意呈现给观众的,直抵心底,冰冷而现实。就像在观影的时候,有人还拿手机在刷抖音一样,何其讽刺,又何其现实。

而在四行仓库内,却是一群被逼入绝境的士兵,他们本也是普通人,也想活着出去,他们也是爹生养娘的,会想娘,以及家中的妻儿。这样的呈现,没有了“伟光正”的效果,却反而越发的真实,所以当子弹打不穿日军的铁甲,士兵们绑着炸药一个个轮流往下跳,喊出“儿不孝”时,禁不住被感动了。

感动了正在观影的后人,也感动了正在现场观战的“天堂”那头的人们,这时候影片才稍稍有了些温度,可惜的是,这种温度是用战士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,他们用死告诉国人,告诉世界,中华不会亡。

网上很多人在讨论电影还原了多少真实的历史,或者八百壮士过了桥后的遭遇,其实没有必要,影片在过桥时戛然而止是对的。

为什么非要在日军机枪的扫射下不计生死的过桥,因为东北沦陷了,华北沦陷了,整个中国正在沦陷,八百壮士的使命就是,那些死去的将士,要用生命去唤醒国人抗战的热情和热血,而过了桥活着的人则为燎原之星火,去告诉人们,只要有他们在,只要中华男儿还有血性,中华不亡。

这也是四行仓库一战全部的意义。同时,也是这部电影另一处让人看得憋屈的地方。

抛开政治,只以历史和战争的角度去看,民国接过了清朝的烂摊子,丧权辱国的帽子依旧戴在头顶上,不曾摘掉,经济、工业尚未全面复苏,而在这时候日军却侵华了。东北沦陷是毫无悬念的,在兵器落后,需要靠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才能拿到些资助的情况下,拿国人的肉体去一马平川的平原上,抵挡长驱直入的日军机械部队,那就是场毫无悬念的屠杀。

就像电影里最后一段国军过桥时一样,是一边倒的屠杀,我们能做到的,只有靠战士的血性拿肉体去挡日军的子弹。

电影里有一段话,大意是说,靠你们四百人是挡不住日军的,只有唤醒四万万人,才有希望赢得战争。于是就过桥,去对岸,哪怕只能活下来一个人,也要过桥,过桥的意义不在于生与死,而是要留下国人对抗战的热情,唤起他们对抗战的决心,当国土生灵涂炭的时候,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,当一个观众。

相关文章

最近的一些杂感
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作品《国家为什么会失败》
历史上每个朝代都只有一次真正的改革
随着年龄的增长,对历史的观点也在改变
说一点《泊秦淮》的一点小感受
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经历

发布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