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明真的出现过资本主义萌芽吗?

晚明时期是否出现过资本主义萌芽,一直是个比较有争议性的话题。

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,

资本主义萌芽既然作为一种现象,是否真实存在过,考证史料后就能得出答案,为什么会存在争议呢?

严格来讲,关于晚明时期是否出现过资本主义萌芽,并非是作为一个现象而存在的,而是作为一个概念由后世的相关专家提出来的。

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。

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时间节点呢?

因为这个时间阶段,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,都处在一个动荡、变革的重要节点,全世界都在寻找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,当时的中国也正是处在这样的一个阶段。

所以,当时提出

这个概念是带有浓郁的政治意味的,它实际上是一些学者在暗示政府,我们这个国家今后应该走哪个方向。再讲明确一点就是,你看,明朝的时候都已经向那个方向发展了,当下的我们就更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了。

这个概念一出,有人支持,也有人反对,掀起了一场非常轰动的讨论,准确地说,应该是一场大论战,没过多久,这场论战蔓延到了史学界。

相关历史专家纷纷以此为视角,研究古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课题,成为当时风靡一时的热门研究和讨论的历史话题。

比如上世纪的学者吴晗先生,也有专门的论述文章。

到了今天,除了一些业余的历史爱好者,或是所谓的明粉,还会时常提起资本主义萌芽这个话题,在史学界其实已经没人提了。最早的高中历史课本中,也曾收录过关于晚明资本主义萌芽的课题,但如今也已经修改了,

将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替换为:“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生产”的类似的论述。但在此论述的后面又进行了批注,大概的意思是说,也有一些学者认为,这种生产方式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,所以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。

这意味着什么呢?

意味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,已经淡出了主流学界的视野,成为了一小部分群体的声音,也意味着资本主义成为了“西方的资本主义”,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疑问,即晚明的资本主义萌芽是否真的存在过?

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,我们首先需要弄明白另外两个问题,一是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?二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是什么?

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,

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?

个人认为,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,指的是

在以前的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,由于是首次出现,所以处于萌芽状态,且那样的一种状态是不太容易辨识,很难被意识到或察觉到的,远没有形成气候以及明显的特征。

如果当时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特征或气候,我们也就没有论证和讨论的必要了。

再来看第二个问题,

经济发展的前提是什么?

毫无疑问,想要发展经济,或者说是想要使经济高速发展,其必要的前提是,高度的自由与开放,但高度的自由与开放,恰恰是与封建社会相抵触的。众所周知,封建体制的特征是管制,限制包括文字、思想的表达,甚至连出行都在管制范围之内,如果没有路引,可以说是寸步难行。

从这个角度来看,现在高中课本中提到的,

“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生产”的论述是合理的,因为在封建社会下,我们的支柱产业是农业,所谓的经济发展,也是在政府主导下产生的小农经济,在这样的制度下,经济不会高速发展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现象。

比如,明朝立国后,在朱元璋、朱棣的主导下,大力发展棉花、桑麻的种植,并由此催生了纺织作坊,这些作坊绝大部分以家庭为单位,进行纺织作业,也有极个别的类似于现代的小型工厂,雇佣十来个工人,统一在厂房里面织布,生产工具也比较落后,远没有形成规模化和职业化,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。

后来在朱高炽、朱瞻基父子二人的治理下,开创了“仁宣之治”,国内经济开始发展,到

成化、弘治时期,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阶层——市民,这个时候社会开始有了些变化。

具体的变化是,商业逐渐兴起,从事手工业的人越来越多了。

但需要注意的是,我这里提到的市民,不是指现代意义上的住在城市里的居民,而是指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的工人。

工人群体的增加,意味着工厂的增加,工厂的增加便也意味着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,那么,是不是可以说,在

成化、弘治时期,当时的中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了呢?

不是的。原因是体制没有改变,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没有改变,当时的中国依然是农业为主的国家,农业经济占到整体经济的90%,士、农、工、商的阶级观念也依然存在,试想一下,如果一个国家,在人们的观念里,除了当官就是务农,经济怎么可能会有大发展?

除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外,还有一个领域也是观测经济是否发展的晴雨表——文化。

文化是引领经济、科技等所有领域发展的前提条件,如若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了,就意味着思想和观念开放了,思想和观念一旦开放,就意味着国家的经济、科技进入大爆发时期。

从洪熙、宣德时期的文化来看,当时的文化依然是官方文化为主,也就是理学、八股和台阁体,理学和八股是学生要学习、考试的书籍和行文的一种方式,台阁体则是由高层官员主导的一种文体和文风,词藻华丽,以歌颂和描述大好河山为主,从后世的眼光来看,那是一种非常落后的文体。

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现象:读书人要么读书,要么选择务农,他们不会经商,也不屑于去经商;官员退休或被罢免后,几乎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归隐,要么务农,要么经营家里的那几亩地去了。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,人生只有两种选择,要么当官,要么当农民。

如果说连读书人都只有当官和务农两种选择的话,那么农民还有什么选择呢?他们根本就没有选择,所以,社会经济就只能停滞在小农经济时代。

明代的文化真正开始活跃是在嘉靖和万历时期,特别是像王阳明、李贽等哲学家、思想家,基本都是在嘉靖、万历时期出现的,而明朝经济的大发展,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,这绝对不是巧合,而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。

那么,晚明的资本主义萌芽是否就是出现在嘉靖、万历时期呢?

(未完待续)

本站均为萧盛原创的文字,转载请注明出处,谢谢~
暂无评论

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


				
|´・ω・)ノ
ヾ(≧∇≦*)ゝ
(☆ω☆)
(╯‵□′)╯︵┴─┴
 ̄﹃ ̄
(/ω\)
∠( ᐛ 」∠)_
(๑•̀ㅁ•́ฅ)
→_→
୧(๑•̀⌄•́๑)૭
٩(ˊᗜˋ*)و
(ノ°ο°)ノ
(´இ皿இ`)
⌇●﹏●⌇
(ฅ´ω`ฅ)
(╯°A°)╯︵○○○
φ( ̄∇ ̄o)
ヾ(´・ ・`。)ノ"
( ง ᵒ̌皿ᵒ̌)ง⁼³₌₃
(ó﹏ò。)
Σ(っ °Д °;)っ
( ,,´・ω・)ノ"(´っω・`。)
╮(╯▽╰)╭
o(*////▽////*)q
>﹏<
( ๑´•ω•) "(ㆆᴗㆆ)
😂
😀
😅
😊
🙂
🙃
😌
😍
😘
😜
😝
😏
😒
🙄
😳
😡
😔
😫
😱
😭
💩
👻
🙌
🖕
👍
👫
👬
👭
🌚
🌝
🙈
💊
😶
🙏
🍦
🍉
😣
Source: github.com/k4yt3x/flowerhd
颜文字
Emoji
小恐龙
花!
上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