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说创作虚构与真实的难易问题

2019-10-26 2,076 0

我从事专职小说创作,至今为第六年,在去年的时候我曾说要转变风格,“由实转虚”了。

了解我的人可能清楚,在前五年,我的作品以写实为主,无论是《大秦宣太后:芈氏传奇》还是近年的《大明手术师:袁崇焕》,都是以人物为主,细节再如何变,大方向都是符合历史走向的。即便是像《大清钱王》系列那样百万字的超长篇,人物的命运也是跟着历史走的,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,都有可能改变人物的命运。

这可能就是通常所说的“人物传记”。那么这样的小说好写吗?

实事求是地讲,如果掌握了足够的史料,并且把握好“大事不虚,小事不拘”的总方向,是不难的。因为既然是小说,主要任务就是要为塑造人物服务的,倘若完全忠于历史,一则你得到的资料不一定就是真实的,二则你创作的就不是小说了,而是纪实文学。

以我的《大明手术师:袁崇焕》为例,这个人物在史学上基本已定型了,但是在民间存在较大的争议,如果你要写,不可能完全基于民间的传闻,或许在一定机率上,民间的传闻也有可能是真实的,但是,那样的话,有可能出版不了。而如果忠实史学界的定论,人家已写过的,定了型的,你再去创作一遍,完全没有必要,也无法突破。所以,我如果要写,对这个人物必须要有自己的理解,有别于他人。

有别于他人,并不是说凭空去创作一个袁崇焕来,那样就完全失去意义了。为了写这本书我翻阅了晚明的经济、军事、政治等大量史料,最终以晚明的经济为基础,去塑造那个时代,以及人物性格。

换句话说,以真实史料为基础的小说,必须要有大量的阅读,做到心中有底,方才下笔如有神。因看了大量的史料,写完了袁崇焕之后,那些史料其实绝大部分没用上,于是才有了后面的《大明梦华:明朝生活实录》这本关于历史研究的书。


《大明梦华:明朝生活实录》 这本书是我前五年的一个转折点,就是写完该书后,我才说要转型。原因无他,忠于史实的小说限制太多,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,很多历史事件或朝代是不方便写的,特别是《大清钱王》那套书,由于写的是鸦片战争后的近代史,在后期的出版过程中就涉及到很多敏感问题。

于是才有了今年的这本《大唐惊闻录:九方神龙》。这是一本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纯虚构的小说,安禄山叛乱,引出李隆基出长安向四川避难,太子李亨北上在灵武登基,遥遵李隆基为太上皇,三方势力成立。此时,江湖传闻:“九方山,神龙令,令出时天下归元”,为夺神龙令,各方派出能人异士,奔向夜郎古城,从而引出一件件惊心动魄、波谲云诡的神秘事件,以及一起起布局缜密、虚实莫测的巨大阴谋来。

确切地说,这是我转型后的第一本小说,既然是第一本小说,我便应给他赋予特别的东西。

首要的是内核,我想表达的是人性,即将人放在极端诱惑的环境下,人会如何,会有怎样的表现,结果是父与子、兄与弟间的血腥杀戮。

其次是情节布局,也就是说得有吸引人的东西,同时我也想考验一下自己的想象和布局能力。所以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悬念,可以说,整本书,两条线索,我随时都在设置悬念。

我把这种行为叫做挖坑,一个悬念就是一个坑,挖了坑之后,自然就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欲望,然对写作者来说,挖完坑之后,需要把那些坑一个一个去坑满,用专业点的话讲,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,你将人物置于绝境后,便需要合理地让他化险为夷,这是制造情节冲突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。

那么我的这本书成功了吗?我自然是不敢说的,最后好不好看,看了后会否还能引起些思考等等,都得读者说了算。我想说的是,虚构的小说,并不比写实的容易,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,可能更难一些。

如此说的原因是,第一,虚构不是胡扯,我写的是唐朝,那么人物的行为、语言、服装,以及书中出现的场景、建筑、物件等必须要符合唐朝社会,唯如此,才会让读者有代入感。也就是说,即便你写的是虚构的小说,但是,同样需要阅读大量的史料;其次,书中出现的真实历史人物如李隆基、李亨、李璘、李白等等,在表现出人物特点的同时,不能有较大的出入;最后,极为考验作者的想象和布局能力。

给大家举个例子,在《大唐惊闻录:九方神龙》之前,我写作是从来不用大纲的,就算像《大清钱王》那样达百万字的书,也没用大纲。然而 在写《大唐惊闻录:九方神龙》时我却做了大纲。

前面所说的内核写人性之类的不去说,因为一本书要想让人去了解你写的是什么,首先得让人有兴趣看得下去,这是最起码的前提,如果读者连看下去的兴趣都没有,那么你所谓的内核再怎么高大上,都是徒劳。所以在写这本书的时候,我要解决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情节。为了让情节看起来精彩,够吸引人,我得不断地挖坑,这是需要在大纲里预先设置好的,唯有预先设置好了,才能把坑完满地填上,保证情节的完整度。

从这个方面来说,虚构的作品并不比写实的容易,而且它还有个前提,如果想象力和谋篇布局的能力有限,可能就无法做好这件事,那么无论是出版还是在网上连载,都有可能造成阻碍。

以上是我个人的理解,至少对我来说,虚构的作品不好写,之所以要“由实转实”,主要是偏史实的作品限制太多,由此,创作虚构作品时,可能在个人发挥的空间上会更大一些。

最后,还是那句话,《大唐惊闻录:九方神龙》是我转型后的第一本小说,它好不好看,我的想象力和谋篇布局的能力是否及格,得读者说了才算。

本文作者:萧盛,原创作品,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。

相关文章

古代王朝更迭周期率的根源是什么,细思极恐
浅说历史上那些起义的根源
写作其实是自己挖坑又填坑的一个过程
读完《长安的荔枝》之后的感想
国家的实力不只是在于军事和经济,别忘了还有文化
万历帝打了宁夏之役和朝鲜战争,却被困在了播州的海龙囤,明军在那里究竟经历了什么?

发布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