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计 2652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看到这个标题,有些小伙伴可能震惊了,明……明朝也有肥皂、香水?
嘿嘿!别以为你现在生活在很文明,科技很发达的时代,其实关于洗澡、洗头等洗浴用品的配方早就有了,古代和现代的洗浴用品最大的区别在于,古代人用的是纯天然的,现代人用的加了许多化学品。
看到“化学品”的字眼后,你会不会觉得很不舒服?看到“纯天然”的字眼后,会不会很眼红?
这就对了,不要鄙视古人,也不要抬高当下的自己,其实当代人如果剥去科学的外衣,跟古人没有一点区别,包括思想上的。如有不服的,只管来辩。
当然,并不是说纯天然的就一定好,化学品肯定就是对身体有害的,这不是绝对的。在说明朝人的洗浴用品前,先来跟大家说个故事。
说是在东晋有个读书人,叫王猛,喜欢历史的人可以都知道这个人,是的,这个人很猛,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改革家,官至丞相、大将军、冀州牧,大唐武庙六十四将之一、大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。
是不是很牛?牛人都很狂,王猛也狂,在还没有发迹前,他虽然穷,但穷并不能阻止他的狂傲,没把谁放在眼里。当年大司马桓温入关,王猛披着身粗布麻衣就去了,遇到守门的卫兵,说我要见桓温。
这种行为在我们看来是不是很不礼貌,甚至有点儿粗鲁?第一,他的态度是对领导的不尊重,第二,他的衣着连最起码的礼仪都没有,这样的人要是放在当下,别说领导不会见他,就算普通人也不会把他当回事。但是,战乱时期,各国争伐,求才若渴,越狂的人越有市场,桓温不但接见了他,还以礼相待。
王猛往客厅里一坐,可能是走一路渴了,旁若无人地端起茶喝了几口,然后就像猴子一样往身上挠痒捉虱子。桓温见状,大是惊异啊,心想你我素未谋面,身份更是悬殊,见了面便旁若无人地捉虱解痒,是怎地个意思?于是就问他:“吾奉天子令,率十万兵将为百姓除贼,此般壮举,何以不见豪杰归附?”
桓温这话的用意很明显,就是想考考他,看他有几斤几量。王猛捉了只虱子,也不看看是肥是瘦,随手扔入嘴里,舌头一卷,前门牙上下一磕,“嘣”的一声细响,吞了下去,这才不紧不慢地道:“公不远千里,深入敌境,距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,百姓不明公之意图,故蹰躇不往,如此而已。”
别看王猛只是这么随口一说,却是一语中的,桓温听了,如醍醐灌顶,不再有什么顾虑,领军深入,果然附近郡县的百姓纷纷牵牛担酒来降。
这一则故事说的是永和十年(354年)二月,桓温伐前秦与关中名士王猛相谈的情景,“扪虱倾谈”的典故就是从这儿来的。
说这则故事的目的是,古人也洗澡,但未必能洗干净,身上长虱子或跳蚤是非常普遍的。不过王猛是东晋时期的人,那么到后期有没有改善呢?总不能我们的先辈一直过着像猴子一样的生活吧?继续往下看。[wshop_paid post_id="380" show_buy_btn="true"]说是某一日,宋朝宰相王安石上朝,正在皇帝面前侃侃而谈论国事,王安石文才好,口才也不错,当时的神宗皇帝听得很入神,这时候一幕不合时宜的情景出现了,有一只虱子从王安石衣领处爬出来,慢慢悠悠地爬上他的脖子,然后顺着他的胡须继续往上,神宗皇帝见了,没惊诧,而是莞尔一笑。
这一笑可不是普通的笑,其实是有涵义的。据我分析,王安石身上长虱子是众所周知的事,因为他不修边幅是出了名的,所以神宗皇帝应该也不是第一次看到他身上爬虱子,见惯不怪,只是莞尔一笑。
王安石看看皇帝,再看看旁边同僚的神情,自然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了,伸手一撸,把虱子从胡子上撸了下来。虱子是捉住了,但如何处理却成了件为难的事儿。
要知道这是在御前啊,当众用手指甲盖把它扣死,扣得血丝迸溅,那就太不雅了,不符合文人的气质。再说在皇帝面前扣虱,也是种不敬。可要是把它放了,万一跳到别人身上去呢?那好好的御前会议不就变成大型捉虱现场了吗?一时左右为难,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。
这时,后面的王禹玉说了一句话,那话说得十分讲究,解了王安石的围,他说:“屡游相须,曾经御览,未可杀也,或曰放焉。”
这话说得太妙了,那虱子游过宰相胡须,又得皇帝的御览,那就不是普通的虱子了,怎么能杀呢?放了吧。王安石顺着这个台阶下,心安理得地把那虱子放生了。
再来看明朝的。徐阶大家都知道吧?他推倒严嵩后入阁为相,是名副其实的风云人物,有一天请朋友喝酒,一边谈笑风生,纵论时局,一边两手不时在身上抓痒,功夫不负有心人,没一会儿,只见徐阶从腰里摸出一只虱子,哈哈一笑:“总算捉到你了!”说话时,把虱子捏在手指上,凑近了一瞧,油光锃亮,看来是没少吸他身上的血,如果只将这东西扣死,那就太便宜他了,嘴一张,当着朋友的面搁嘴里,门牙上下那么一磕,“咯嘣”声响,血溅于齿。朋友也不奇怪,继续跟他谈论时局。
看到这里,很多人会大跌眼镜,哎呀我去,你说的那可都是风流人物啊,原来他们经常像猴子一样捉虱子解痒,捉到了后还吃虱子!
是的,吃虱子可是有传统的,不光穷人吃,富人或士大夫也吃,不光是男人吃,女人也……
说是有一回,一个叫叶青的人去逛青楼,点了跟他比较说得来的一位姑娘,两人在房间里愉快地交谈。叶青边滔滔不绝,边不停地在身上挠痒捉虱子,摸出虱子时,就丢入嘴里,跟咱们边聊天边磕瓜子似的,怡然自得。
那姑娘见惯了这种场景,没说,只是微微一笑,笑容中似乎带了一丝丝的嘲讽,似乎在说:“你们这些臭男人,虱子真多!”叶青自然看得出她那份嘲讽的意味,但没理她,只顾边捉边磕。
没想到正在这时,那姑娘也从身上摸出一只虱子来,叶青看到了后,两眼发光,等着看笑话。那姑娘瞧了他一眼,纤纤玉指一伸,把虱子丢入火盆里,啪的一声,发出爆米花般的声音。叶青依然没放过嘲讽她的机会,笑道:“熟了!”
那姑娘给了他个白眼,说:“总比你生吃的好!”
上面的这些故事,暴露出了一些问题,第一,虽然前面说了明朝那些高级的洗浴场所,但是去的人不多,能消费得起的人也不多,那些在自己家里建私人浴室的就更少了;第二,就算是有能力去洗浴场所的人,也不可能天天去,比如说夏天得天天洗澡,但不可能天天去洗浴场所,更多的时候只能在家里解决;第三,洗浴用品的效果不是那么好。
我小时候也长过虱子,注意,我不是特别老,不是特别老,不是特别老!属于70后末期,那时候不管洗头还是洗澡都用肥皂,跟洗衣服用的是同一款产品,身上倒是没长,但头上长,每逢冬天,我和我妹妹就像猴子一样,坐在太阳底下,相互给彼此捉虱子。这就说明问题了,因为冬天了没怎么洗澡,好不容易洗一回,洗浴用品还是跟洗衣服同款的肥皂,所以长虱子是必然的。
同理,明朝那会儿也是这样,下面就来看看明朝那会儿的洗浴用品究竟长什么样子。[/wshop_paid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