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上厕所这种事就有点尴尬,毕竟这是极为私人的事情,怎么能拿来公开谈论呢,而且是放在读书这种极为文雅的事情上?不嫌脏啊?
别急。不管是什么事情,只要它在传承,经历时间的沉淀后,就会形成一种文化。比如说饮食,最初它也仅仅只是为了饱肚子而已,但是随着它的传承、发展,以及上千年的沉淀,就形成了饮食文化。同理,上厕所这种事情,它仅仅只是为了排泄而已,一有便意,跑去树林里解决了事,只要一急之下别跑错地方就行,如果一不小心跑入松树林,那就有点麻烦了。或者说就地解决,完事后拿沙土盖一下。但是,经过几千年的演变,排便这种事情就越来越讲究,无形之中它也形成了一种文化,只要是文化,那么它就有必要郑而重之地来讲一讲。
听了我这么一解释,各位在心理上是不是能接受一些了?好,只要你们有心理准备了,那我就开始讲了。
在最早的时候,上厕所不叫上厕所,叫更衣。一听到这个词,许多人大跌眼镜,上厕所叫更衣?按照古装剧上演的,更衣不是换衣服吗,那些娘娘、嫔妃们一天到晚叫宫女更衣,难道叫错了?
不一定是叫错了,而是要看是来什么朝代叫这个词。为了更有说服力,我抬出一两句古文来震一震大家:
夫更衣之室,可谓臭矣——《论衡.四讳》
这句话出自汉朝,应该不难理解吧?用今天的话讲,更衣的地方很臭的。如果是换衣服的地方,是不可能臭的,更衣就是排泄的地方。
再来看《水浒传》第四十三回的一句话:曹太公推道更衣,急急的到里正家里。
如果曹太公是去换衣服,他会去别人家里换吗?实际上是借里正家里的厕所解决一下。
《水浒传》里还有一个词,叫净手或解手,其实是小便的意思,说是林冲吃了八九杯酒憋得慌,于是起身道:“我去净手来。”
事实上从古至今,无论大便小便,都是以难以启齿的事情,于是用各种名词代替,比如现在用“卫生间”或“洗手间”代替,用“厕所”两字都觉得不太雅,更别提在大庭广众之下说“我要去小便”之类的话了。古代也是这样,那就会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,为什么上厕所要用更衣、净手、解手代替呢,这当中有什么讲究?
当然是有的,这里也有典故。
说是在西晋的时候,有个叫石崇的人,有勇有谋,太康元年(280年),因伐吴有功,封安阳乡侯。这个人我曾在《萧盛说历史: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历代人物》里有提到过,发迹之后日子过得像神仙一样,比皇帝还奢移,住的地方就不说了,这里只说厕所,他的厕所一进去,让当时的一位士大夫目瞪口呆,以为找错了地方,不敢进去。
那个士大夫名叫刘实,自小家境贫困,以放牛为生,后来虽然当了官,依然保持了节俭之风,那天他去石崇家做客,聊着聊着想要上厕所,就跟石崇委婉地说:“净房在何处?”石崇给他指了路,出门左拐之类的。
刘实按照石崇指的路,走到厕所门口,推门入内,傻眼了。我们想象中的厕所,就算是五星级酒店的厕所,虽然也有香味,但那香味也是厕所的香味,不是真的香,只是为了掩盖厕所的异味,在厕所内燃一根檀香之类的,所以你一闻到那味道就知道是厕所了。但是,石崇的厕所是真的香,一推门一股幽香扑面而来,往里一细瞅,把个刘实看得脸色都白了。
为什么刘实连脸色都白了,是他土得没见过世面吗?当然不是的,他既然当了官,肯定是见过世面的,那么为何把会刘实吓成那样?继续往下看。
[wshop_paid post_id="387" show_buy_btn="true"]
只见房里面装饰得如精舍一般,放了一张红色大床,外罩绛纱,朦朦胧胧的看不清床内的境况。床的两侧还站了两名侍女,那俩女子长得眉清目秀的,十分漂亮,一个持香囊,一个持香炉,就直挺挺的一副十分有礼仪的样子站在那儿。
刘实见这般光景,心里咯噔一下,坏了,找个厕所找到石崇女眷的房里来了,这要传出去不就让人误会成色狼了吗?连忙又把门关了,回去跟石崇赔不是,说请原谅我这人太笨,没找到厕所,竟误打误撞闯入你女眷的房里去了,请侯爷千万不要怪我的莽撞之举啊。
石崇一听这话也奇怪啊,我明明给你指的是去厕所的路,怎么就闯到我内室的房里去了呢,没道理啊。于是就问他是怎么走的。刘实一五一十地说了,石崇一听,哈哈大笑,说你没走错地方,那就是厕所!你见到的女人也不是我的内眷,是丫鬟,就是侍候你厕所的,只管进去,别不好意思。
刘实只好又去了,憋着便意来回走这两趟,憋急了后本来是很顺利就能拉出来的,可爬上那张大床,在大床的专用坑位蹲下来后,他却拉不出来了。那俩姑娘就站在旁边呢,虽然人家不会来偷看你,可也别扭啊,蹲了一会儿,便意全无,只好提了裤子又出来,向石崇说,在下福薄,无可消受,还是去别的地方解决吧。
更者,更换也,更衣最早就是更换衣服的意思,自打石崇之后,更衣就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。因为他那张大床收拾得很干净,需要脱了衣服后再上去的,至少得把外套脱了,上完厕所后,为了防止脱下的衣服沾上臭味,就不会再穿了,所以要让侍女更衣。久而久之,更衣就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,就像现在的卫生间、洗手间一样,取个干净的不碍眼的名词代替上厕所。
至于解手这个词,它的本意是分手、离别,它与上厕所搭上关系,是因为明初的大移民事件,不过这个说法目前还有些争议,我姑且讲出来,大家姑且听之。
话说在元朝末年,争伐不绝,黄淮流域又是累年灾荒,大片农田荒废,民不聊生,到了明初,随着社会秩序的建立,虽说有所改善,但国家初立,百废待兴,特别是在江淮以北地区,几乎是人烟断绝。为稳固边陲,发展北方经济,朱元璋下旨,移民屯田,开垦荒地。这场声势浩大的移民大潮,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事件。
在好地方呆习惯了,哪个愿意被调去鸟不拉屎的地方?所以当年的那次大规模移民,绝大多数人都是被迫的,死活不肯去的,绑也要绑着走,一根绳子上串着十几个人,赶鸭子似的赶着去。
人有三急,一天之内,总免不了是要排泄的,但大家都被绑着,绳子不解开没办法离开,更没办法脱裤子,途中不时有人向公差请告:“请老爷解个手,我要去如厕。”
就这样人复一人,日复一日,说得多了,化繁为简,到了后来只要说声:“老爷,我要解手。”公差就知道他要做什么了,解手一词就这样流传了下来。
说完典故,来说正题。前文说到石崇上厕所的排场,那么普通百姓是怎么解决的呢?
[/wshop_paid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