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提到明代晚期的隆庆开关,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,绝大多数人都是持褒奖的态度的,一些明史的爱好者,甚至认为隆庆开关是一次古代版的改革开放。
明史爱好者这么认为是有依据的,因为晚明学者、漳州本地人张燮曾在他的《东西洋考》里提到,隆庆开关之后,海舶鳞集,商贾咸聚。
如果真的是海舶鳞集,商贾咸聚,那的确是非常热闹,非常繁荣的,将它比作是一次古代版的改革开放,可以说是毫不为过。但我认为那既算不上是改革,也说不上是开放,如果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去看的话,隆庆开关应该说是为了更好的管控和统治。
我们都知道,嘉靖时期的倭乱是非常厉害的,东南沿海几乎没有平静过,戚继光、俞大猷可以说是连年打仗。
然而事实的情况是,沿海之乱成就了一代名将,却也是苦了一代百姓。海禁之下,渔民没了活路,只能走私,走私是犯法的,政府定然要派兵打击,官民之间的矛盾就这样激化了。
此外,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是,嘉靖之后,隆庆帝朱载坖上台时,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,社会矛盾持续激化不说,国家财政也没钱。
财政为什么会没钱呢?
抛开嘉靖帝修道、炼丹等挥霍掉的不说,一则是海禁造成东南沿海的百姓没钱,二则是社会上的财富在往少数人身上集中,海禁所禁止的其实是普通的百姓,那些有权势有背景的权贵,他们是可以堂而皇之地出海贸易的,就像晚明学者张燮说的那样,在隆庆之前,豪门大户经常乘巨舰去海外进行贸易,法律法规禁止的只是老实人和普通人。
另一个原因是土地兼并严重,原本农民手里的土地,很多都跑到权贵手里去了,这部分人要么是可以享受免税政策的,要么有逃税的能力,总之当土地聚拢到少数人手里之后,国家的财政收入就严重缩水了。
一方面是财政没钱,一方面是海禁之下倭寇、海盗越来越多,需要投入巨大的维稳支出,于是一些有见识的大臣就趁着朱载坖登基,提出了开放海禁的建议。
那么为什么那些大臣敢在朱载坖面前提出海禁呢?要知道海禁是祖制,从洪武时期以来,实施了一百多年,轻易是不能改的,也没人敢提,这是不是因为隆庆帝朱载坖是一位开明的皇帝呢?
坦率地讲,朱载坖不是开明,他是一尊泥菩萨。《明史》对他的评价是:宽恕有余,刚明不足。其实这八个字说浅白一点就是没主见。
《穆宗实录》有一段话非常有意思,大概是说,他在上朝的时候,端端正正的坐着,大臣们奏禀政事之时,他看上去听得很认真,但从不提问或发表自己的意见;同样,在经筵读书的时候也是如此,看上去听得很认真,但从不发言,给他讲课的大学士根本无从得知,他究竟是听明白了还是没听明白。
无论是上朝还是上课,他都跟打坐似的,那不就是一尊泥菩萨吗?
所以,大臣们见他好说话,鉴于形势,就把开放海禁这事给提出来了。
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讲,这样的一个皇帝登基,其治下的社会应该会比嘉靖帝在位时还乱,他领导的朝廷也一定会一塌糊涂,改革派和保守派相互争吵,却又没有个能主持大局的皇帝,岂不就乱成一锅粥了吗?
好在当时的内阁首相是高拱,这个人的脾气非常火爆,一点就炸,是个火药桶子,但他是一个有理想的人,且比一般的封建官僚更有进取心。同时期的内阁成员还有张居正,他同样是一个有理想且有进取心的人,所以当大臣们想要开放海禁的奏折,拿到内阁之后,内阁就专门开了一个会,讨论海禁究竟要不要开放的事情。
内阁讨论的最终结果是开放海禁,理由是现在太乱了,开放海禁后,那些海盗就会正经从商,而贸易一旦打通,东南沿海的乱象也就自然消失了。
统一意见之后,下一个讨论的议题是,开放到什么程度,从哪儿开始开放?
关于开放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,大家的意见基本是统一的,一致认为不能一下子放开,万一乱了,这个政治风险谁也承担不起,所以选择先在某一地试点。
那么从哪一地率先开始试点开放呢?最终指定的港口叫月港,在今天的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一带。
为什么要选择在月港试点呢?因为那里地少人多,绝大部分人靠海为生,海禁之后月港一带的人无以为生,只能走私。
换句话说,那里走私最猖獗、最乱。
内阁定下来之后,呈报给皇帝,朱载坖没有什么主见,朱笔一挥就批准了。
这就是隆庆开关,它开放的目的既不是因为改革,也不是为了开放,而是为了更好的管控和统治。
理解了隆庆开关的本质和目的之后,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不值得奇怪了。
既然开放了港口,自然要设立海关,当时是设在海澄县,正式的官方名称叫做督饷馆。
征收关税的方式还是老一套,既然盐有盐引、酒有酒引,那么船只出海就得有船引,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解释就是,船只出海之前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,并取得出海许可证。
这是正常的程序,相信大家都能够理解,但接下来不可理解的条款就出来了,在隆庆开关当年,
月港年发放船引的数量是四十四张,也就是说一年只有四十四艘船可以出海。
我曾在《晚明真的出现过资本主义萌芽吗?》这篇文章里提到过,晚明的外贸交易总量在四亿到五亿两白银左右,平均下来每年约四百万两左右,差不多是晚明时期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总和,这么大的交易量,一年只批准四十四艘船只能够出海,这不是在开玩笑吗?
更严重的是,由于船只出海数量的受到严格控制,导致普通渔民根本不可能申请得到,这依然是权贵们才可以玩的游戏。开放之前是只有权贵才可以出海,开放之后,依然还是只有权贵可以出海,那么开放的意义在哪里呢?
至少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,隆庆开关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。
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,或许它算得上是一缕曙光,因为它打破了祖制,开了一个好头,即便是它算不上是改革,也说不上是开放,至少为后人打了一个样,给后来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。
只是可惜的是,无论是隆庆时期的首辅高拱,还是万历时期的首辅张居正,都没再进一步开放。有人可能会问,在万历时期张居正不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了吗,为什么没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放?
其实原因非常简单,一是执政者的思维没有打开,依然秉承着小农思想在理政;二是张居正的改革,是站在稳定统治为大前提之下展开的,想要稳固政权,就必须要管控,不只是要管控社会,还要管控官僚,所以张居正持续了十年的改革,其内容只有两部分,第一部分是推行考成法,专门针对官员的纪律考核,其次是实施一条鞭法,重绘鱼鳞图册,丈量天下土地,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土地以及土地税的重新调整和分配,增加财政收入,但没有一条措施针对的是沿海的开放。
十年的改革之后,万历时期国家的收入的确是增加了,但也为后世埋下了巨大的隐患。
到了天启时期,后金崛起,与明廷分庭抗礼,这时候的辽东就像只吞金兽一样,扔多少金钱进去都填不满,外部一乱,内部也跟着乱了,这是封建王朝高压压制所导致的必然结果,内忧外患之下,就算是天启帝朱由校想要开放沿海贸易,也已经是有心无力了,事关稳定,索性一关了之,恢复了朱元璋时代片板不许入海的禁令。
这一关不仅关上了大明开放的大门,错失了复兴的良机,还将大明王朝的命运推上了万劫不复之地。
本文首发于公众号:萧盛的历史领地,原创文章,谢绝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