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有很多明粉,无论他们是否了解明史,出口就是“不和亲、不赔款、不割地、不纳贡,天子守国门、君王死社稷”这句话,而且说的时候很自豪,似乎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这么一个硬气的朝代,代表的就是中国人的气节。
我来解释一下“不和亲、不赔款、不割地、不纳贡,天子守国门、君王死社稷”这句话具体的涵义。
首先是前半句“不和亲、不赔款、不割地、不纳贡”,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?其实是针对屈辱的清朝讲的,清朝被认为是一个屈辱的朝代,他们丧权辱国,和亲、赔款、割地、纳贡,脸都丢尽了。反观明朝就不一样了,别人怎么打过来的,他们就怎么打过去,从来不和亲、不赔款、不割地、不纳贡。
表面上看是这样的,但明清两朝有可比性吗?
完全没有。
从明朝到清朝的割地赔款,中间隔着四、五百年呢,明朝的时候国外虽然已经开启了大航海时代,船只也已是相当的先进,枪炮也要比国内的厉害,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,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在我国清代出现的,明朝的时候国外的列强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威胁我们的地步,即便是明嘉靖时期闹得最凶的倭寇,顶多也就是些日本的没落贵族或浪人,他们在国内活不下去了,才到海外来寻求生机。
然而,嘉靖的大倭乱并非是扰乱明朝沿海的根源,根源在明朝片板不得入海的海禁制度,在严厉的海禁下,沿海靠海吃海的老百姓失去了生计,他们只能通过走私谋求生存,所以,晚明所谓的倭寇,其实绝大部分是国内自己的百姓。
动用沿海所有的兵力,消耗大量的财政,本质上是全国上下在替错误的制度埋单。
朱元璋建国的时候实施海禁,以当时的形势来看,其实是一项军事策略,一则是因为在浙江泉州一带的外国商团,曾资助过张士诚、方国珍等势力反明;二则是当时日本正进入诸侯割据的南北朝时代,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,组织当地的武士、商人、浪人,到中国沿海进行走私和抢掠,所以出于安全考虑,索性一禁了之。
封建王朝有一项传统——祖制是不能更改的,后来经济开始发展,国外也开启了大航海时代,但明政府没有顺应形势废除旧的政策,结果导致沿海地区民不聊生,进入了越治越乱的死循环。
事实上在晚明时期有不少官员曾提出废除海禁的建议,比如谭纶、谢杰等官员明确提出了“始之禁禁商,后之禁禁寇”的观点,意思是说,海禁一开始禁止的是商业,商业被禁后国外的人没了机会,国内的人也没了机会,于是他们就成为了寇。这就是海禁的本质,所以他们进一步提出弛海禁、致太平的结论,意思是说只要把海禁放开,天下就太平了,根本不需要靠战争去维持局面。
所谓时势造英雄,海禁造就了戚继光等抗倭英雄,但沿海苦难的百姓需要这样的英雄吗?
根本不需要,只要政策放开就可以万事太平了。
这样的别人怎么打过来的,我们就怎么打过去,有意义吗?闭关锁国,封锁经济发展,依靠百姓的苦难和巨大的军费支出去维持和平,意义何在啊!
再说到不和亲、不赔款、不割地、不纳贡,有意义吗?同样也没有任何实质意义,因为那时候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远还没有开始,还没到需要去赔款割地的时候。但我们不妨换个思路想一想,如果明朝处在清朝的历史背景下,国外的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一百多年了,而明朝还实施着海禁政策,明朝会落到什么样的地步?清朝的命运会不会原封不动的发生在明朝身上?
这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地方,读史从来不是让人狂热的,而是需要人去冷静的思考它的本质。
现在,我再来说后半句“天子守国门、君王死社稷。”
天子守国门指的是朱棣迁都北京的事件。
明统一中国后,元朝的势力依然存在,朱元璋登基后,曾十三次北征,针对的就是元朝的残余势力。后来朱棣征鞑靼、征瓦剌,其实也是北元的后裔。其最后一次亲征,北上攻打阿鲁台,最后病死在回国途中,打的也是鞑靼。
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大败于土木堡,打败明军五十万精锐的也是北元的后裔瓦剌,瓦剌首领也先胜利后,挥师直扑北京,一路上所向披靡,把北京城给包围了。
当时朱祁镇在也先手里,也先的意思是想利用这个机会敲一笔,这时候的北元后裔早就习惯了游牧的生活,他们根本没有要取代明朝而坐天下的意思,他先是到了宣府,让宣府守将开城门迎接皇帝,这时候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,守将杨洪死活不开门,国家安全重要还是皇帝重要?在明将眼里,皇帝抵不过国家的安全。
也先又把朱祁镇绑到大同,大同守将郭登同样拒绝开门接迎皇帝。
也先傻眼了。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破天荒第一次,确实是硬气,别说是和亲、割地、赔款了,连谈都不想跟你谈!你把这个皇帝杀了,我们再立一个就是了。
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登基,遥尊哥哥为太上皇,与此同时,于谦组织了北京保卫战,并取得了胜利。后来,朱祁镇复辟,废了弟弟的皇帝之名,并以“意欲”之罪名杀了于谦。
什么叫“意欲”罪呢?就是说你心里想要谋反。跟当年杀岳飞的手段几乎是如出一辙。
站在朱祁镇的立场,于谦这人非杀不可。因为朱祁钰是于谦拥立的,北京保卫战也是于谦打赢的,不杀他一则复辟之举师出无名,二则于谦作为当时的兵部尚书,兵权在握,也实在令朱祁镇睡不着觉。
明朝的军事实力自此之后一落千丈,再也没有复苏过。
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,兵力打没了可以再招募啊,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。但事实上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,兵员少了可以再招,可钱呢?打仗打的是钱,如果把所有的财力都用在战争上,不发展内部经济,到时候不需要外部力量打进来,内部也会崩溃的。
明朝中晚期,贪污加上权贵的土地兼并,财政收入日益减少,但战争上的支出却越来越大,光是辽东一地,每年战争的支出就是六百到七百万两,到了崇祯时期,外要抵御,内要镇压,军费支出高达一千多万两,于是国家就崩盘了。
军事实力衰落之后,作为国门的北京就更危险了,嘉靖时期,蒙古的俺答再次包围了北京,史称“庚戌之变”。
这时候是严嵩主政,他的策略是什么呢?
他说,游牧民族进来就是为了些钱财而已,那就让他们抢吧,抢饱拿足了之后,他们就会撤兵的。
结果是,俺答在北京城外抢掠数日,财物实在是多的装不下了,再抢下去拉都拉不走,这才撤兵北返。
明政府为了脸面,斩了兵部尚书丁汝夔,说是他抗敌不力。之后,朱厚熜还发表了一番重要讲话,他气愤地说,外域之臣,胆敢围我京师,杀我数万百姓,此贼不灭,天理不容。我一定要像祖宗那样,长驱胡虏三千里,以谢此恨!
口号喊得震天响,他去报仇了吗?
没有。
如果说嘴硬也算是强硬的话,那么这样的强硬不如不要,倒还不如赔款割地,至少老百姓不用受此苦难了。据晚明的著作《皇明经世文编》记载,当时北京周边各县,被掳掠去的人畜达二百余万。
这二百余万人畜其实只是个虚数,大概的估算了一下而已,实际损失究竟有多少,没有人知道,这是多大的苦难啊。
事实上,在俺答围京的时候,就有人提出赔款的建议,嘉靖帝朱厚熜还为此召开了个高级别的会议,召集大学士严嵩、李本,以及时任礼部尚书徐阶等人,商量应该怎么应对。
大臣们是怎么表现的呢?
他们上演了一场踢皮球大赛。
朱厚熜先是问徐阶,因为他是礼部尚书,这种国家之间的赔款问题,应该由礼部先提出初步方案。徐阶是怎么说的呢?他说,这么重要的事情,应该由首辅先发言。
严嵩一看徐阶把球踢过来了,他也是个高手,又把球踢回去了,他说这是礼部的事,你得先表态。
徐阶灵机一动,把球踢给了皇帝,他说,兹事体大,当由圣上裁决。
朱厚熜恼了,我是来找你们议事的,不是来看你们球技的。索性就指名道姓让徐阶表态。
徐阶看这球非接不可,只得接在手里,隐晦的表达了赔款的意思。
朱厚熜接受了吗?他接受了。实际上他心里早就有了赔款的打算,但这人阴阳怪气的死要面子,觉得即便是要赔款,也不能让皇帝先低这个头,得让大臣们先提出来。
大臣们个个都是人精啊,他们太清楚朱厚熜阴阳怪气死要面子的脾气了,这就是他们在会议上互相踢皮球的原因。
最后,朱厚熜见徐阶表态了,就顺着这个台阶下了,说只要是为了国家的利益,损失些身外之物倒也无所谓。
赔款的事内部决定之后,到了在朝堂上众议的时候,文官们集体反对,理由是城下之盟,太耻辱了。
就这样吵来吵去,吵了好几天,一直吵到俺答抢饱掠足之后自动退兵为止,都没有吵出个结果来。
这算是硬气吗?嘴上的硬气,要用几百万老百姓的性命和财产去换,百姓需要这样的硬气吗?你觉得太耻辱的时候,有没有想过正在被蹂躏的百姓?
说到这儿,有一个问题,我不妨提出来跟大家探讨一下,就是为什么明朝的皇帝要去实践天子守国门?北京动不动就被包围,这么危险,非得让天子去守吗?
这里可能会涉及到另一个问题,就是天子守国门真的是因为硬气吗?
其实从朱棣迁都北京的内在因素来看,并不是因为硬气。
了解明史的人都知道,朱棣在登基之前是燕王,就藩地就在北京。其次,在朱元璋晚年,他其实也有迁都的意思,曾让太子朱标去洛阳等地考察,结果朱标考察回京后就病故了。
太子病故后,朱元璋一方面需要给皇太孙登基铺路,另一方面他当时确实已经老了,折腾不起了,这才把迁都的事情放下。
皇太孙朱允炆登基,他的头等大事当然不可能是迁都,而是削藩,朱标死后,朱元璋没把皇位传给儿子,而是隔代传给了孙子,下面的藩王个个都不服气,不把他们的兵权夺了,他的位置是坐不稳的。
结果削藩引起了朱棣的“靖难”,说是朱允炆身边有奸臣,他要清君侧,于是发兵扑向南京,史称“靖难之役”,说白了就是造反。
攻入南京城的时候,宫里起火,朱棣赶到时,发现了好几具烧焦的尸体,面目已经无法辨认,但也没发现朱允炆的踪迹。那么朱允炆到底死了没有呢?不只是我们不知道,朱棣心里也没底,于是派人在全国暗中寻找,结果找了好几年都没找到。
后来,朱棣派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,表面上说是为了耀兵异域,示中国富强,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让郑和去海外寻找朱允炆,活要见人,死要见尸。
这说明什么呢?说明朱棣的心里始终不踏实,南京是朱允炆的地盘,如果说他还活着,就算已经把朱允炆的旧臣清理干净了,但作为正统的皇帝,他依然可以在民间一呼百应,而北京呢?可以说是朱棣的老巢,一边是别人的地盘,成天过得提心吊胆的,一边是自己的老巢,何去何从已经不需要多作解释了。况且,前朝元都也是在北京,既然有先例,那么迁都北京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朱棣迁都之后,到了其子朱高炽手里时,他是想要再迁回南京的,并且派了太子朱瞻基先去南京考察,提前为迁都做准备。
明仁宗朱高炽为什么要迁回去呢?
一是他性格温和,更喜欢南方小桥流水的景色和气候,二是出于经济原因,朱棣迁都之后,粮食需要通过漕运从南方运到北京,耗费巨大,如果迁回南京,这笔额外的支出就可以省了。
只是朱高炽短命,在位不到一年就驾崩了,江山传到了朱瞻基手里,他是喜欢北京的,因为朱棣在世时,非常喜欢这个孙子,无论是在迁都之前巡视北方,还是迁都之后北征漠北,他都将这个孙子带在身边,说是为了历练,让他增长见识和胆色,同时在随行的车驾之中,给他配备了国内顶级的教师团队——大学士,教他读书。
在这位“中国好爷爷”朱棣的培养下,朱瞻基果然不负厚望,登基后开创了“仁宣之治”,成功让明朝进入了盛世。
朱瞻基登基当年是二十七岁,他在此之前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北 京度过的,而且受爷爷影响极深。所以在其登基之时,曾有大臣提出迁回南京的事情,这时候的那些老臣,对南京依然是十分怀念的,也受不了北方的苦寒,朱瞻基不想违背他们的意愿,但也不想违背自己的想法,所以他既不说不迁,却也没明确表示要迁,反正就是不表态,打马虎眼一直拖着,北京各部院衙门也一直挂着“行在”二字,意思只是临时驻所,不去拆那块牌子,给大臣们一些希望,也一直跟他们耗着。
一直耗到朱瞻基驾崩,也没把这事落实了。到了朱祁镇手里后,他是在北京出身并成长起来的,怎么可能离开家乡远赴南京?而且这时候官场中主要以新晋势力为主,原先的那些老臣大部分也身故了,没人再执着于要迁回南京,于是朱祁镇就把挂在各部院衙门上的“行在”二字拆了,正式定都北京。
这就是天子门国门的来历,朱棣迁都的本意不是为了守国门,而是在北京心里有安全感。
下面我们来说说君王死社稷这件事,这算是硬气吗?
从我的角度来看的话,不能算是硬气。
我的理由是,到了崇祯帝朱由检晚期,无论是关内还是关外,都已经顶不住了,关外辽东全境沦陷,只有吴三桂还守在山海关;关内更乱,李自成、张献忠占了国内大部分地区,而且李自成当时已经北上扑向北京了,内外失守,无论朱由检是否坚守北京,明朝都得亡。
也就是说死局已定,最后只剩下一个选择——皇帝要不要殉国?
最后,朱由检还是选择了殉国,吊死在了煤山,死前还手写了一道血书,血书里留了两句话,第一句是“
朕凉德藐躬,上干天咎,然皆诸臣误朕。”
什么意思呢?说我呀德行浅薄,触怒了上天,于是降这天灾人祸于我大明,但这一切的根源并不完全是由我引起的,而是朝中上上下下的臣子们害的。
第二句话是“朕死无面目见祖宗,自去冠冕,以发覆面。任贼分裂,勿伤百姓一人。”
意思是说,事情发展到这地步,我已经没有脸面去见列祖列宗了,所以我将冠帽摘下,用头发盖住脸面。我死后,我的尸体可以任凭敌人分裂,但请不要伤害我的百姓。
就是这一封“勿伤百姓一人”的血书,引起了当时以及后世无数人的同情。
客观地讲,朱由检之举堪称硬气,更值得同情,但我们站到历史的高空,换一个角度、换一种逻辑思维,再去看这件事的话,能看到个不一样的景象和答案。
首先,我们来看朱由检的性格。他登基后誓要振兴大明王朝,并以身作则,去奢入俭,把所有的钱都花在刀刃上。其次,他非常勤奋,为了国事常常通宵达旦,这是他的优点,但他的缺点也非常明显,自负、孤僻、多疑,他认为我作为皇帝都如此勤奋了,废寝忘食、没日没夜的为国操劳,作为臣子,不说超过我,至少也应该跟我一样勤奋吧?
出于这么一个想法,后来臣下没办好事或没办成事,就怪他们没用心,这就是血书上说的“诸臣误我”的由来,他不认为国家搞成这样是他自己的问题,而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别人。
到了后面,随着国内越来越乱,朱由检的这种性格,演变成了一种极端的固执和自我,行事也更加的激进。
比如在崇祯元年七月,宁远军中因缺饷而兵变,阁臣刘鸿训被革职。
客观地讲,军中缺钱是刘鸿训的错吗?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财政没钱,杀了他也变不出钱来。
同年九月,锦州再次因缺饷而哗变,朱由检问内阁意见,结果阁臣都拿不出有效的办法,从此之后,
内阁成员走马灯似地换,终崇祯一朝的内阁阁臣达五十人之多,不是被革职就是被他杀了。
换内阁或杀杀内阁就能解决财政问题吗?这种做法连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都算不上,只能说是病急乱投医,于是直接导致了大臣们怕担事、怕做事,既然做好了是应该的,做不好就有杀头的风险,那谁还敢于去担事?谁还有胆子和底气为国分忧?
对待武将也同样如此,最著名的事件就是袁崇焕被凌迟。
袁崇焕真的跟皇太极有勾结吗?事实上并没有,只是朱由检疑心太重而已。当时北京城被皇太极包围后,明军节节败退,朱由检一则责怪武将没有尽忠,二则怀疑袁崇焕变节,三则在赴辽之前,袁崇焕五年平辽的诺言没有兑现,新仇旧恨交织之下,就凌迟了袁崇焕。
众所周知,临阵斩将是大忌,况且袁崇焕在辽东经营了几十年,将士们对他是有感情和依赖心的,这时候把他杀了,让赶来京师勤王的辽东兵怎么想?祖大寿惊恐之下,直接就带兵离开京师,跑去了山海关。
这之后,随着关内关外城池的不断沦陷,斩杀武将更是成了朱由检的家常便饭。李自成还没到北京,朱由检手里已无将可用了。再加上累年巨大的战争开支之下,国库也空了。
没人没钱,这仗还怎么打?实事上已经没必要打了,败局已定,再打下去只是徒然送命而已,还坚持什么呢?
当时就有人提议退守南京,以待时机,卷土重来。
能不能卷土重来谁也无法预料,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,在后来南明几个政权相互挖墙角、争来斗去还支撑了十八年的前提下,如果朱由检能适时放弃北京南下,在南京重整河山,再建南明朝廷的话,说不定历史就是另一番景象了,毕竟宋室南渡之下也支撑了一百多年。
从社稷百姓、王室命脉延续的角度来讲,君王死社稷到底有没有必要呢?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,就像前文提到的那样,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,只要放开海禁就可万事大吉,坚持祖宗的政策有没有必要呢?
我提出这些问题,不是要跟大家抬杠,也不是说风凉话,无端指责历史人物的对或错,我想说的是,读史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思考,正如本文的标题一样,天子守国门、君王死社稷真的是唯一的选择吗一样,我们需要去思考的是,这样的硬气与国是否有利,与民是否有利,然后再得出一个客观的结论,这才是我们读史的目的,才是当下的人应该有的态度。
本文首发于公众号:萧盛的历史领地,原创文章,谢绝转载。